中国农村贫童的影像纪录诗,也是(伪)剧情片。2015年6月,贵州毕节再传四兄妹自杀世界。留守儿童议题一时焚烧通天,一把余火也烧进荣光荣的心,开启这部纪录片,既是私日志又是大议题,似绝望个案却指向整片中国农村。导演带着手机潜进风声鹤唳的村内,农村、儿童、贫穷、暴力,一环扣一环的绝路,从长达六分钟的黑夜犬嚎展开。透过自身成人与孩童角色的对视,独特的剪辑叙事手法,导演刨开现世绝境,询问恶,也询问希望。
如果一個生命存活了上千年,通常會被讚譽為「神」。那麼,身處在四周都是上千年的巨木群中,就是進入活靈、活現的「神殿」。人,理當感受得到天地神聖靈性? 台灣的森林生態系特色,從海岸水域到四千公尺的高山環境中,分布著四千四百多種原生維管束植物,部分種類是兩億年前的冰河孑遺植物,有些物種更深具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的價值。例如,「紅檜」、「扁柏」、「台灣杉」、「玉山圓柏」,皆是台灣特有珍貴古老樹種,更受到國內外植物生態學界的重視。 《神殿》紀錄片以獨特觀點,詮釋古老森林美學、生態哲學內涵。影片中植物學家陳玉峰教授用敬畏、讚嘆的視野,演繹植物演化史,以及森林生態系的多樣性與功能,同時以環境倫理的觀點,講述台灣霧林生態系統的奧妙;也映照出人類與山林水土環境的互動關係。
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农民们在广袤的土地上不间断的播种、浇地、施肥、除草、防涝防旱、收获买卖,以最平实接地气的方式去记录发生在大地上农民的劳作过程、农作物的生长变化,以及忙中偷闲的碎语时光,并与天地之间的鸟鸣虫啼、蓝天风雪共同形成一幅幅动人的风景画,愿你我都在此寻找到平静的时刻,获得继续向前的力量。 冬小麦和夏玉米的收获是华北地区庄稼人眼中最重要的收获季,以大多数家庭所有地为10几亩来计算的话,玉米和小麦收获大约都在14000—15000斤左右,买卖之后一共能收入四万多块钱(刨出去耕地播种、施肥打药、收割等雇佣机器的成本费用,实际挣得在手两万多块钱);而大棚蔬菜作物其实已由之前的辅助经济作物转变为了比玉米小麦更为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片中以菜椒为例,大约历经长达6个节气的照料生长成熟,一整棚菜椒上万余斤,价格好的话,农民能赚将近四万元。目前在村里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依赖于蔬菜大棚,所以在片中往后部分看到变更土地种植方式建大棚的场景,大概可能由于每个人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的不同,认识到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意义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夫妻不是同林鸟》是一部以中国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生活为背景的纪录片,拍摄于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辽宁省丹东市。以一对离婚十五年的夫妇为主角,通过对当事人的采访和日常生活的展现,结合当年的珍贵录像资料,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婚姻生活,展现二次婚姻的现状—— 导演本人的父母婚姻现状,以及他们对婚姻、爱情的观点和看法。
陳錫煌,已故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長子。李天祿因入贅陳家,長子按規定得姓陳。父親巨人般的身影、異姓父子的特殊關係,為兩人種下難解心結。2009 年,高齡七十九歲的陳錫煌離開家族庇蔭,只帶著紅盒子內供奉的戲神田都元帥,用自己的名字另創劇團,成為深獲國內外肯定的人間國寶。然而,傳統布袋戲的快速沒落,卻又讓他面臨空有一身絕學、慷慨授藝不藏私,可是後繼者寥寥可數的困境⋯⋯。 楊力州愛看布袋戲,工作室取名「後場」,意指拍紀錄片一如為布袋戲敲鑼打鼓的樂陣,是在陪襯鏡頭裡的精彩人生。《紅盒子》製作歷時十年,不只紀錄八旬長者的傳承使命、探究兩代國寶間的矛盾,更以大銀幕展現老師傅為戲偶注入靈魂的掌中技藝,企圖將傳統布袋戲的獨特魅力,重新帶回常民生活。 Chen Hsi-huang is the eldest son of Li Tien-lu, the renowned Taiwanese glove puppeteer, but his relationship with his father had always been strained. At the age of 79, Chen set up his own troupe, which soon earned recognition all over the world. Nevertheless, Chen finds no one to pass on his great skills... 本片與2010年為NHK剪輯的一小時內版本不同
纪录片《寻访大师》分为“色彩人间”、“灵魂的声音”、“与世界交汇”、“走向新世纪”4集,每集25分钟,带领观众了解艺术、文学、科学等领域的12位法国大师的故事。其中包括对现代艺术影响深远的莫奈,蜚声全球的文学巨匠巴尔扎克,还有弘扬开放包容体育精神的顾拜旦、传奇歌手皮雅芙、著名建筑设计师勒·柯布西耶等。
湖南的一个普通而平静的村镇,一条等待动工的省级高速公路即将穿过这里。因为这条造价高昂的道路,许许多多以修路为业的外地人和各种施工机械潮水般涌向这里,在接下来的三年多的寒来暑往里,他们将扎根于这个陌生的地方获取利益,同时也洒下汗水与血水,甚至可能一不留神失去宝贵的生命。 随着他们的到来,当地的村庄和百姓也面临被影响被改变的命运:田地征收,房屋拆迁,庙宇重建,而人心和道德也一再经受微妙而持久的冲击。修路者和当地人,两个不同群体的生活和命运与这条道路紧紧联系在一起,彼此交织,偶尔冲撞,或喜或悲,或苦或乐。某种意义上,这条历经艰辛的道路是国家发展之路的一个象征。
四川大凉山上的偏僻原民村落,过着人畜共食的生活。近年来,村庄通电有了电视,也陆续有大学生支教志愿者前来授课。苏甘以布与孤母相依为命,不识字的他借着电视与听课窥视外界。他赞许领导人政策,与来来去去的代课老师们谈起政治、经济、教育,不同认知与价值观针锋相对,带出对落后与文明的矛盾反思。
在云南怒江边的大山里,生活着一群没有户籍的傈僳族人。这里没有学校,没有医院,偶尔会有慈善人士来教孩子们一些文化知识。由于不能上学,孩子们的时间都用来给家里干活。影片纪录了这批傈僳族人中兄弟俩的生活:哥哥此利华17岁,弟弟甲利华10岁。他们的爸爸在弟弟六个月大的时候去世了,妈妈改嫁山下,没有带走他们,兄弟俩在山上跟着外婆、舅舅生活。在艰辛和困苦之外,他们的生活也有着简单的快乐。 This documentary is about the life of two Lisu brothers who live on the Biluo mountain where Nujiang River passes. The elder brother, Cilihua, is 17 years old and the younger one, Jialihua is 10. Their father died when the younger brother was only six months. Their mother remarried and settled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leaving the boys to her mother and brother. There is no school on the mountain and the kids spend their time shouldering the family chores. Even with the misfortune and hardship, simple happiness is never far from their life.
本站所有资源均收集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 2025 乐乐电影网